News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首届“教育为农”系列论坛成功举行
如欲重温是次论坛的内容,請点击以下连结以浏览相关录像片段:
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本学院)发起、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首届“教育为农”系列论坛在2024年5月19日于兰州成功举行。首届论坛由本学院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办,以“教育为农:生根·生产·生活”为主题,倡议农村教育应以“育人生根、乡村生产、幸福生活”为目标。论坛设有“主题报告”、“平行论坛”、“校长论坛”和“圆桌讨论”等环节。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有40余位嘉宾进行发言,网络直播浏览量达到59.2万次。
论坛开幕仪式上,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占仁、本学院院长杨锐、以及田家炳基金会总干事戴大为发表讲话,对本次论坛表示期待。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香港大学副教授王丹作了题为《“教育为农”:生根·生产·生活》的报告。她认为尽管学校和学生的数量可能减少,但农村不会消失。农村的福祉在于拥有生气勃勃的文艺氛围、生机焕发的集体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有志回乡的青年。乡村教育应该回归公共性,服务于乡村发展。
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教授迈克尔·科贝特认为,需要正视农村教育中的两个悖论:一是乡村世界中的城市霸权,二是农村教育促成人口外迁。它们揭示了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完成学业离开家乡。他呼吁教育应该从社区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展开深层变革。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善槐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进行报告。他提到面对学龄人口急剧下降的挑战,乡村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学校功能,推动乡村教育向更加公平、优质、多元和现代化的未来迈进。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副教授菲利普·罗伯茨的报告提出了多元地方知识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下,教育政策和课程都基于城市范式。农村地区应该超越城市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乡土课程和教育。
在四个平行论坛环节,近20位学者围绕“教育城镇化与乡土变迁”、“人口流动与乡土认同”、“师资培养与城乡一体化”以及“乡村教育的思考与展望”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此次论坛特别设置了“校长论坛”,展示一线乡村学校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达祖小学王木良校长强调了乡村小学教育具有乡土资源、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他提倡村校合作与共建,通过农场项目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河北省青龙县大森店小学赵银凤校长分享了乡村小学融入村社,服务于留守老人和妇女,改变村民思想的经验,从而促进学校与村社的互利。青海省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吉美坚赞校长提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引入“辩经”作为教学方法,弘扬藏区文化和语言,设立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乡村未来与教育发展”展开对话讨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认为在我国面临严峻的农业安全问题,只有走全域有机农业道路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清华大学教授严海蓉认为以资本为主体、单一利润导向的资本化农业生产造成农业与当地社区脱嵌。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当是不断扩大公共性的新型集体经济,乡村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能多元价值,才能长期持续。
本次论坛的参加者对城镇化的必然性提出了批评,呼吁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重视农村和农业问题,倡议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布局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教育系统不能只为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教育同样需要为农村和农业的振兴培养人才,并提出农村发展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战略,教育须纠正其文凭主义的倾向,服务于农村社区的福祉和国家的公共利益。
本系列论坛将继续与内地高校合作举办,期冀扭转教育城市化的倾向,探索“教育为农”的道路。
按此浏览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