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Column
學習音樂有助學習語言嗎?
小朋友學習音樂好處多,既能培養欣賞音樂和演奏樂器的才華,陶冶性情,亦有助發展語言能力,提升語文水平。現時學術界普遍認同,學習音樂對語音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具正面影響。語音覺識是識別和操控語音的能力,即透過聆聽去辨識和運用音節、韻母和音素的才能,跟讀字息息相關。
音樂元素如音調和節奏皆與語言息息相關,粵語有9個聲調,英語雖無聲調,但有輕重音之分,例如名詞「准許證」"permit"(PER·mit|重音在前),和動詞「准許」"permit"(per·MIT|重音在後),同一個字輕重音不同,意思便不同。我們說話時亦會因應情况和心情轉換語調,例如聽不懂時用疑問句,提高句尾語調;心情愉快時語調變化較大;沮喪時語調則較平淡低沉。粵語的節奏近乎均速,英語的重音節則較輕音節長。筆者正推行先導研究,對象為4至6歲本地幼童,初步結果顯示,音樂感知能力與英語語音覺識有關聯。至今,有關音樂與粵英語音覺識關係的學術研究甚少,希望日後本地學術和教育界加強合作,讓學生掌握更多高效學習雙語的策略。
樂器之中,具不同音調的樂器更有助小朋友學習語言,例如鋼琴、小提琴、二胡等;只能發出固定音調如三角鐵,則不太適合。筆者認為重點是讓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學習意欲高,成效自然佳。但學習樂器需要持之以恆,家長應鼓勵子女上音樂課堂時專心學習,並恆常練習。若只單純聆聽音樂,學習語言的成效便不理想。曾有研究指出音樂訓練最少需時40小時,方能改善語音覺識。如從小開始學習樂器,效益會較顯著,因為小朋友的腦部急速發育,可塑度較高。
教師不妨在語文課堂加入音樂元素,如唱兒歌等,訓練學生掌握音韻,增強語音覺識。任何兒歌均可用作教材,例如家傳戶曉的民謠My Bonnie,當中的歌詞"My Bonnie is over the ocean",教師可先讓學生唱一次原版,再把Bonnie的聲母,即是首音"B"略去再唱,然後再按原版歌詞唱,請學生留意兩個版本的分別。餘此類推,教師可轉換或略去某些歌詞的聲母或韻母,反覆練習,以增強學生的語音覺識。
相比語文教學,音樂教學重點在於學習音調與節奏,而非讀寫文字。因此對有閱讀困難的孩子來說,學習音樂不會觸及自身弱點,在過程中感到愉快,更有成就感。有外國研究更發現,對於促進閱讀困難孩子的讀字能力,音樂訓練與傳統語音訓練具同等作用。低收入家庭的家長可讓子女參與非牟利組織舉辦的音樂課程,學費較相宜。家長亦可在家中培育子女的音樂感,例如一同唱兒歌、吹奏牧童笛或口琴等。社會各界也應提供機會,讓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接觸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從而更有效地學習語言。
助理教授蔡浚文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