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Education Column

智商高=資優兒童?

 

Dr Yuen Man Tak

 

人的智商高低可透過智商測驗來評核。然而,若我們僅以單一測驗來評定人的能力和潛能是以偏概全,因為智商測驗主要量度語文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但忽略了人類智能及才華的多樣性,以及後天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 Howard Gardner 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概念,其後陸續指出人類有8項認知能力,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及自然辨識智能(指有效地分析並歸納大自然規律的能力)。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教育界已參考「多元智能」概念,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就資優兒童的成就或潛能定義的涵蓋面是頗為全面的。除了「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者之外,對某一學科能力特強、有獨創性思考、具視覺及表演藝術天分、有領導才能,以及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能力均有突出的天分等,都被納入定義之內。

 

孩子智商高就一定是資優兒童嗎?是的,不過從上述定義可見,資優並不限於智商高,所以家長不宜過分着重孩子的智商高低。

 

資優教育的討論更可延展至「才華發展」。才華是創造力、專注力及高階思維能力互動的結果。高階思維能力一般指需要使用較高認知水平的能力,例如分析、歸納、綜合、創新、總結等。在任何一個範疇中,表現頂級的尖子也可算是資優。通常比賽是評估資優的方式之一,但家長及教師亦可從觀察孩子參與活動的反應來估量,例如他們投入程度、表現和反應等,因此家長與教師宜多交流孩子的學習狀况,以進一步了解他們。

 

那麼,資優兒童是否較一般學童擁有優勢?這要視乎情况,譬如音樂才華橫溢的孩子,在音樂方面發展固然相對有利;但亦有數理邏輯能力高的學生,迅速聽懂課堂內容後便覺得學習無趣味,因此不能耐着性子聆聽教師講課而被責備;亦有資優孩子是完美主義者,經常要求較多時間做事以達到他們滿意的效果。如果家長或教師不明白資優孩子的需要,雙方便容易產生誤會,這樣相處時便會出現問題。

 

事實上,資優兒童和其他孩子同樣需要面對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他們亦需要學習減壓技巧,以應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資優兒童的思考方式與同齡孩子往往有別,因此不容易找到明白他們的知己,甚至常常與朋輩產生摩擦,感到孤獨無助。這時,家長和教師的輔導更顯得重要。家長亦不妨聯同數個資優孩子家庭一起辦課餘活動,為資優孩子搭建朋輩支持的社交網絡,締造更多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的機會。如果資優兒童能掌握社會情感技能及元素,例如領導才能、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力、建立互信尊重的人際關係等,這有助他們擁有穩定的情緒及和諧的人際關係,對他們的學習及心理健康皆有正面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和各有所長。家長只要懷着協助孩子盡展潛能的心,充分理解他們個別的感受和需要,多留時間陪伴他們,給予足夠的關懷、支持和鼓勵,並懂得適度地放手讓他們自我探索和嘗試,孩子在成長路上的歷程定必順利得多。

 

副教授袁文得博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