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Education Column

港生為何說英語時有口音?

 

Dr Lawrence Ng

 

香港學生說英語時帶有港式英語口音的現象很常見,一般香港學生的母語是廣東話,說英語時會把廣東話的特徵套用於英語會話上。以廣東話與英語在音節長度為例,因為中文是音節計拍語言(syllable-timed language), 說話時每個音節用時(syllable duration)是差不多的,而英語是重音計拍語言 (stress-timed language),重音節和輕音節用時相差很大,一般重音節較輕音節長,形成英語的獨特節奏。

 

至於港式英語口音的成因頗為複雜。香港學生在書寫方面應比較接近英式英語,但口語方面就帶有不少美式英語的成分,例如「中心」一般寫作“centre”(英式)而不是“center”(美式),但「薯條」則稱為“fries”(美式)而不是“chips”(英式)。香港官方沒有界定何謂標準英語,但由於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香港學生在課堂上多學習英式英語,英語科教科書亦以教授英式英語爲主。但學生們在生活上經常接觸到美式英語,尤其是美國的影視娛樂。加上香港是國際都會,經常接觸到北美和澳洲等地的文化,學生們說英語的口音也受到這些地方影響。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學壞」英語口語,我覺得這是過慮了。說話的目的是與人交流,只要口音不影響我們的溝通和表達就不需要過分擔心。家長可著重孩子的整體英語能力,英語口音算是相對次要的範疇,不必過分計較。其實,孩子有很強的適應力,會因應語言環境調節英語口音,就像我女兒平日說英語時不時夾雜港式和菲律賓式英語口音,但當她跟英國朋友聊天時,説話便帶英式口音。我們不應該單以英語口音判斷他們的英語水平。當然,對於希望孩子英語達到母語程度的家長可能會持不同意見。但我們應想想是否凡事都要把孩子推至極限?我覺得家長只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供子女學習即可,除了鼓勵孩子多說多讀英語外,也可選擇和孩子以英語交談,雙向交流遠比單向地聆聽有效,孩子自然熟能生巧。

 

至於老師在學校教授英語時,我認為宜採用英式英語,畢竟大部分英語教科書都以英式英語爲主。學習一種語言都應該先學會聽和講,繼而才學會讀和寫,故在日常的英語課堂中,口語訓練的比例亦應該提高,讓學生多聽多講。港大教育學院的言語科學實驗室曾有研究項目分析本地小學英語教師的授課錄音,建議部分老師應更注重英語聲調變化,以及分辨雙元音與單元音、長元音與短元音的分別,讓學生能進一步提升英語口語能力。現時教育出版市場較少專為廣東話母語人士量身訂造的英語口語教材,這方面有賴政府增撥資源,支持教研機構就此課題多做研究及製作教材,以幫助香港本地英語教師及學生。

 

副院長(拓展與協作)及副教授吳民華博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