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Column
玩物養志 — 善用電子遊戲提升兒童發展
利用電子遊戲學習確有不少吸引之處。電子遊戲具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互動性強,並能給予玩家即時的回饋和反應,這些都是傳統以書本或影像(如教學影片)為本的學習模式難以媲美的地方。配合電子遊戲設計的三大特色:設立清楚「過關」目標、加入競爭元素、完成任務的獎勵,如何將這些元素帶入傳統學習環境,即遊戲化(Gamification),已成為近年國際教育會議的課題。學習遊戲化在中小學,甚至大學都適用,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坊間電子遊戲五花八門,例如網上遊戲、手機遊戲程式、電子遊戲產品等。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大致把電子遊戲分為「教育遊戲」和「非教育遊戲」兩類。「教育電子遊戲」是指製作遊戲時,設計者以幫助玩家學習某種知識為動機,選擇透過電子遊戲教授某種知識的原因,可能這些知識平日在社會較難作充分討論,例如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曾經和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合作,推出性教育體驗學習遊戲,又或者特定受眾群並不適合透過傳統模式學習,例如協康會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兒童開發的電子遊戲,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至於「非教育電子遊戲」,對兒童發展是否就沒有好處?也不盡然。美國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在2019年曾經對超過2000名10至20歲兒童及青少年作有關電子遊戲對學童影響的大型調查,他們透過問卷和安排受訪者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掃描,發現有接觸電子遊戲習慣的兒童及青少年,他們腦部負責解難、執行記憶和專注力的區域,相較沒有接觸電子遊戲的受訪者更活躍。不過,在接觸電子遊戲時間過長(每星期21小時或以上)的受訪者身上,也更容易發現精神緊張等情緒問題。
此外,在青少年間十分流行的賽車或射擊遊戲,可有效地訓練反應和手眼協調,但如果遊戲內容或畫面有暴力成分,家長就需要考慮小朋友的年紀是否適合接觸有關內容。
坊間普遍認為年輕人過分投入網上遊戲,會對他們的社交能力產生負面的影響,但其實網上遊戲也可以是一個讓年輕人與外界接通的窗口。不少網上遊戲要求多名玩家組成一隊以完成一個任務。玩家要邀請其他人與自己組隊,還要學習如何保護隊友、交換情報等,這些都是社交和溝通能力的訓練,當中還需要使用創意去解決問題等。有些年輕人在現實世界可能較為內斂、害羞,但由於電子遊戲具「輸了可以再試」的特質,儼如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網」,激發出他們作出嘗試的勇氣和創意。
電子遊戲對兒童發展的利弊,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人打什麼機」。家長不應於孩子開始玩電子遊戲時便撒手不管,應考慮子女的年紀和適合哪種電子遊戲、認識子女正在玩的電子遊戲內容、制訂遊戲開始前共同協商的守則等,這樣才可令電子遊戲變得好玩又有益。我們稍後繼續談談家長必修的子女「有營打機」心法。
講師關志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