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Column
小學生必須學習編程(coding)?
全球多個國家如澳洲、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已把編程列入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各國對編程學習的重視,或會令香港家長產生「小學生是否必須學習編程」的疑問。
要解釋何謂編程教育,首先需要解釋何謂「運算思維」。我們可視運算思維是「思考如何利用運算儀器去解決問題的思維」。具體而言,我們日常使用的智能電話就是運算儀器的例子。我們於智能電話輸入指令,讓它按照我們的要求解決問題。電腦的基本運作包括三部曲:輸入 → 處理 → 輸出,學習運算思維就是探究「處理」的過程。我們要明白電腦如何將已接收的指令分拆成為數個步驟,繼而執行和完成目標。歸根究底,這是一種解難能力,運算思維則在此運作加入運算的元素。
過去數年,香港的前線教師、大學學者、慈善機構以及政府,在推動和發展運算思維的熱誠有目共睹。不過,運算思維教育並不能完全取代編程教育。學習運算思維的目標是想學生明白運算儀器的思考方式,並把策略應用於解決生活方面遇到的難題。而編程教育則是讓學生掌握編程的技巧,並將編程技巧應用於不同的情境,以完成設定的任務或工作。編程教育對於解釋運算思維有絕大幫助,所以小學生有必要修習編程。
課程發展議會曾在2017年11月公布《計算思維─編程教育 小學課程補充文件》,此經增訂的公文可作為概略,然而仍需補充很多具體內容及執行細節,才可有效地引導老師為校本的運算思維課程及編程教育作出適當調整。如何符合本地學生需要、平衡不同學科授課時數所需的課程要求、提供充足教學資源及教學配套,以至如何銜接小學與中學的編程教育等,都是有待社會各界共同深思及討論的課題。
至於如何協助教師推行運算思維教學呢?首先,我認為應儘早增加準教師的職前教育及在職教師的培訓。本地學校普遍面對編程教育師資不足的困難,構成設計校本課程的阻力。第二是全方位學習,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善用科技的企業,透過業界人士分享運用編程改善生活的個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令他們掌握單憑課堂授課難以達致的學習目標,明白編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第三是多組織 STEM 親子活動,讓家長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對於學習條件有限制(如家中沒有電腦)的學生,一些毋需使用電腦、通過遊戲或活動方式實行的 STEM 「不插電活動」 (unplugged activity)如紙牌及桌上遊戲等,能非常切合他們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食譜,它羅列出製作菜式的一連串步驟,也可用作解釋演算法中包含的行動和指令。家長和小朋友可一起製作甜品,讓廚房變成活學活用運算思維的場景,有助學生鍛鍊運算思維,為日後學習編程建立基礎。因此,老師宜借用各方的力量,讓學生超越課堂內有限的時空,令學習變得更多元化和饒富趣味。
助理教授黃家偉博士